有一次,曹禺和吴祖祥在图书馆遇见他,让他列一份英文书单。 没想到,他用毛笔在一张纸的正反面写满了总共44本书,其中包括作者姓名和内容特征。
通过大量的阅读,钱钟书不仅掌握了大量的词语、习惯用语和句型,而且对英国的风俗习惯和英国作家的作品也有了很好的了解,这为他以后的翻译和学术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 。
△ 钱钟书与杨绛
很多人都认为钱钟书记忆力超强、过目不忘,但他本人并不认为他有那么“神”。
他的妻子杨绛先生在回忆录中提到,他只是善于读书,肯努力。 他不仅读书,还做笔记; 不但读一两遍,还要读三四遍。 所以他虽然读了很多书,但是却不容易忘记。
02
林语堂,中国著名作家、翻译家
“要知道,孩子快速学习语言的秘诀无非就是模仿和重叠练习。”
一个中国人用英文写了一个中国故事,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——这就是林语堂和他的北京时光。 林语堂先生的英汉写作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,这也是世界翻译史上的一个奇迹。
在我们的“学习交流群”里,经常有家长问:“我是不是应该让孩子先学语法呢?” 事实上,林先生不仅指出了问题,还指出了一条“光明之路”。
他认为学英语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“模仿和背诵”:模仿就是模仿整个句子,背诵就是模仿然后循环练习,这样才能说得顺口。
“任何能用这种方法阅读英语的人都会成功,而且极其容易。这确实是一种广泛的学习英语的方法,对于初学者和高级学生都适用。你必须知道,孩子快速语言的秘密学习无非是模仿和重叠练习。”
这与许多人采取的“语法优先”方法相反。
△ 民国人民的生活
他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解释——
语法第一课说a是无限冠词,the是定冠词,但是知道这个有什么用呢? a、两个字的用法和省略,一百个国际学生没有五个能非常确定,可见语法根本就不是一回事。
老式语法学家认为,他们会定义并指出造句的规律,并要求学习者按照规律填写单词,然后才能造句。 这种方法不仅极其迂腐,难以实施,即使按照规则填写,也未必是流利的英文。
在他看来,英语学习者最需要做好这两件事——
1)任何学习英语的人都必须学习整个句子,并在不知不觉中吸收其语法和发音。
2)每天选两到三个句子,圈背。 这些句子的发音一定要正确,出口一定要熟悉。 半年后,英语口语能力会有很大提高。
03
季羡林,国际著名东方大师、语言学家
“现在的中学生比我们那时候聪明多了,我怕他们不会背字典。阿门!加阿弥陀佛!”
季羡林先生在自传文章《我与外语》中写下了上述言论。 原来,他年轻的时候学英语,也和我们一样走过弯路。
季羡林先生一生掌握了12门外语:其中英语、德语、梵语、巴利语都是专业级的,而且他能流利地阅读俄语和法语,尤其是吐火罗语,甚至会说一点小语种。南斯拉夫语言流利。 说到语言学习,他的经验和方法自然值得学习。
季老的外语学习是从英语开始的,不过时间并不早,当时他十岁左右。
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阶段,他在学校的英语课始终用中文进行,这让他和同学们与京津冀的学校相比“不会说,也不会听”。那时的上海。 处境不好。
这与我们当代的英语学习情况非常相似。 据他回忆,当时最困扰他的就是所谓的“动词”。
to be 和 to have 根本没有动词意义,那为什么它们被称为动词呢? 我问了老师,老师也解释不清楚。 我问过其他人,当然没有人能解释清楚。
直到很晚我才意识到英语动词(拉丁语verbum)翻译成“动词”不够准确,很容易给刚接触西方语言的小学生造成误解。
可见如何学好英语?钱钟书、林语堂、季羡林的方法为你打包,孩子们不能依靠中文翻译来学习英语。 这一点,季总亲身经历过,也深有感触。
幸运的是,从小学习中文让他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。 他胆子很大,不认识字就读《彭公案》、《七侠五义》等书。
他把勇敢的心和读书的习惯运用到了英语学习上,也爱上了阅读原创作品。
当时的中国社会动荡,人民普遍贫困。 他靠叔叔的资助读书。 但他每年省吃俭用省下两三块钱买英文书。
国内没有地方可以买到,所以他从日本东京的丸善书店在海外购买。 书到达后,首先被送到邮局,他步行20多英里去取。 每次拿到书,他都像过年一样高兴。
爱读书、买书的习惯不仅帮他打下了扎实的语言基础,也陪伴他到了晚年。 后来,他的藏书成为北大最多的。
后来他去德国留学,对这种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:原来这就是“沉浸式学习”。
“据我了解,法国的外语教学各个国家都有所不同,仅比较中国和德国,差距就很明显。中国是慢慢地、一步步学习的学英语的方法,经过长时间的学习,学生并没有允许自己查字典,看原文。在德国则相反。
据说19世纪一位伟大的语言学家说过:“学习一门外语就像学习游泳学英语的方法,把学生带到游泳池,把他们一一推入水中;只要不被淹死,你将学会游泳,而溺水是独一无二的。”
很多人喜欢讲“通过背单词来学英语”。 季老在高中时也“实验”过这个方法,但发现效果不佳,只好放弃。 心里才浮现出当初“念佛”的那种情绪。
有一次,我想记住整本英语词典。 我以为这样就不会出现生词了。
我确实很努力地背过,但是一段时间后,我觉得很多单词太遥远了,没有什么用处,所以我采取了另一种方法:把字典里查到的单词都用红铅笔写在单词下面。 。 画一条水平线表示该单词已被检查。 但过了一段时间,这个词又被发现了。 说明你忘记了。
这个方法很有用,它可以给我敲响警钟:我怎样才能再次检查我检查过的单词呢? 但有些单词查了好几遍还是记不住,说明闹钟不太理想!
季老的语言学习和我们一样,也曾因“捡语法、背单词”而误入歧途,一度觉得学外语很难,但与我们相比,他多了一点勇气和毅力,他发现了一条“捷径”——“世上无难事,只要有心”。
所谓“聪明人”,我理解,就是那些有学习之志、肯动脑筋的人。不能坐下来坐等天上掉馅饼的人,永远也学不到什么东西。外语学不好,其他东西就学不好的。”
纵观以上三位语言大师的方法,可以说是出奇的一致。
方法总结
首先,无非就是找准学习动机,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,激发内驱力。
其次,一定要大量阅读原著,不要拘泥于语法和单词,要在与原文的接触中加深这些。
第三,大师们即使有一点点天赋,在浩瀚的语言知识面前也是微不足道的,努力工作占了更大的比例。 听、说、读、写等技能都离不开日常练习。
他们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、资源匮乏的时代,但他们能够克服各种艰难险阻,坚持求索。 这也是高手能够成为高手的原因之一。
与他们相比,我们有良好的环境和充足的资源学英语的方法,这简直太幸运了。 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,保持同样的学习动力和韧性,攀登正确的道路。 我相信,我们也将成为英国这座山的征服者。